乃遣道久等,预稍披陈来朝之意。’”大意就是大唐的船队2000多人突然出现在我对马国比知岛附近,说是要来倭国,但是怕人多船广,引起误会,导致驻岛守兵攻击唐船队,所以先派道久来报个信儿。

这支使团的出现时间很值得推敲,公元671年11月份,正是熊津都督府与新罗紧张对峙的时候。后人一说这支船队是从熊津都督府而来的。

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,当时熊津都督府方向本来唐军就势单力孤,兵力不足,不可能派出多达2000余人外出。另一说是从大唐本土来的,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大一些。那这支船队的任务是什么?

最大的可能是来到倭国协商共同出兵新罗事宜的。但这说明不了熊津都督府已经陷落了,能说明熊津都督府陷落的是郭务淙离开的时间:公元672年五月!如果熊津都督府没有陷落,郭务淙应该继续留在倭国进行外交磋商。

显然郭务淙没有完成任务,因为他离开倭国的时候,没有带走倭国的一兵一卒,只带走了一些军需物资:“絁一千六百七十三匹,布二千八百五十二端,绵六百六十六斤,及甲、胄、弓、矢等物”——《日本书纪》天武天皇郭务淙在倭国听到熊津都督府陷落的消息后,需要尽快返程,否则新罗将截断郭务淙的海上归路,无法顺利回国!

有以上两条佐证,再加上史料中再无唐与新罗在熊津都督府有交战的记录,可以肯定,熊津都督府的唐军撤回大唐本土了。那么问题又出来了,唐军为什么撤退?

这个问题我就尽量简单点吧,这两天全干了些推理的工作。枯燥,乏味。原因一:战事紧张,兵力不足。西线有强大的吐蕃。东线有高句丽叛乱。

实在无力再在朝鲜半岛南部与新罗进行大规模的战事或者持久战了;原因二:国内连年天灾,导致国力下降。无力同时多线作战。看看大唐最近几年遭受的不幸:“总章元年(公元668年),是岁,京师及山东、江、淮旱,饥。”

——《资治通鉴》卷二百一“总章二年(公元669年),六月,……括州大风雨,海水泛滥永嘉、安固二县城郭,漂百姓宅6843区。溺杀人9070,牛500头,损田苗4150顷。”

“总章二年,六月,冀州大水,坏屋14390区,害田4496顷。”“总章二年,秋七月,剑南益、泸、巂、茂、陵、邛、雅、绵、翼、维、始、简、资、荣、隆、果、梓、普、遂等一十九州旱,百姓乏绝。总367690户。”

——《旧唐书》卷四高宗本纪上“咸亨元年(公元670年),八月,……关中旱。饥。”

……您说,国内情况都这样了,大唐还能不恤民情,继续大规模出兵么?到此为止,已经分析这些问题两天了。脑袋麻得很!

大家肯定也看得很无味!但历史就是如此,它的事实就存在于那里,它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关联的、也是有原因的。不可能凭空就跳出来。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足够的、直接的信息,只能靠我们从浩瀚的史料中一点点来挖掘。

对于同一个问题,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推理。但是历史的精彩之处就在这里,将所有不同的思想汇总到一起。相信它真实的面纱就会被我们一点点掀开,看到它的原貌。

所有爱好历史的人之所以对历史感兴趣。也是来自于对历史真相的不断发现、探索,进而获取自己最最喜欢的那一顿营养大餐,最终满足自己的求知欲!我想,历史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不断探索吧!

但是!现在我们稍作休息,马上进入精彩的战争场面!权当是给大家这些天付出的精力的回报吧!我们把目光从朝鲜半岛南部的熊津都督府北移到高句丽故地吧,在那里,继续进行我们的军事故事!

虽然熊津都督府最终沦陷,但是刘仁愿及薛仁贵的援兵仍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——将新罗主力牵制在南线。

从而减轻了大唐在安东都护府(即高句丽故地)平叛行动的压力。早在公元670年,高句丽的第一股叛乱力量剑牟岑刚刚兴起时,唐政府就派出了高偘率军前去镇压。

对于高偘,我们不再陌生了,在上篇《唐灭高句丽》中就详细认识了一下此人。当时说此人最擅长的就是做善后工作——大将灭国,高偘收拾残局。在李世勣率军灭亡高句丽的过程中,高偘在新城、金山两战中的表现差强人意。其实,这也不能怪他,毕竟他所擅长的不在这里。

那我们就看看高偘所擅长的善后工作做得怎么样吧:“咸亨元年(公元670年),剑牟岑反。以左监门大将军高偘为东洲道行军总管,发兵讨之。”

,高偘出发以后,战斗过程没有写,直接写了结果:“安舜杀剑牟岑,奔新罗。”“咸亨二年(公元671年),秋,七月,乙未朔,高偘破高句丽馀众于安市。”

安市之战后,高侃率军继续前进,兵锋直指平壤“文武王十一年(公元671年),九月,唐将高侃等,率蕃兵四万到平壤,深沟高垒侵带方。”——

《三国史记》失去新罗支持的高句丽叛军也就是乌合之众,不堪一击。被高侃从安市打到带方,也就是从今天的辽宁海城附近打到朝鲜的黄海道,而这一切,只发生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,可见,高句丽叛军的水平低到什么程度。

时间到了公元672年,高侃等率部仍然在平壤附近进行剿匪工作,“秋七月,唐将高侃率兵一万,李谨行率兵三万,一时至平壤。作八营留屯。”

——《三国史记》在平壤附近的白水山,唐军又与高句丽叛军遭遇了,照样没有悬念。高侃、李谨行率部轻松取胜“高侃与高句丽馀众战于白水山,破之”——

《资治通鉴》卷第二百二不过。唐军不会一直那么轻松,因为此时南线熊津都督府的唐军已经回国,新罗得以腾出手来,放心北进,专注于协助高句丽叛乱势力的反唐行动了。

石门之战正当高句丽叛军被高侃打得落花流水、毫无招架之力时,新罗军出动了,在金法敏的率领下,一路攻克韩始城。马邑城等城池,进军到带方一带的石门,与唐军对上阵了。在这里,即将发生大唐与新罗的第一次大规模交锋——石门之战!好,前面都是平铺直叙,没有悬念,但是,精彩马上就从这里开始了。

然而,让我们头疼的事情又来了,关于此战的战斗过程。中外(确切说是中韩)史料的说法是有很大出入的。